
西行散记(九)——黑水城与怪树林
额济纳,因胡杨林而闻名。但额济纳的魅力,绝不止胡杨林的色彩,及其形态。那里,还有“弱水流沙”的居延海以及漫天起舞的沙鸥,还有西夏古都的黑水城以及堪称植物“活化石”的怪树林。这一切,都是那么古老那么神奇,从而成就了这个土尔扈特“先驱之地”的历史以及她的神秘与美丽。在七天五千多公里的紧张旅程中,虫队竟给我们安排了如此之多的内容,很高兴,很感谢。本篇记录的主角就是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的黑水城与怪树林。
10月3日凌晨,队伍早早地来到了黑水城景区门前,早得以至于都不到开门时间。因此,我们有资格成为第一批涌入景区的游客。
黑水城又称黑城,蒙古语为“哈拉浩特”。相传,在很久以前,有位名叫哈日巴特尔(直译为“黑英雄”)的蒙古族将军,在此筑城镇守。久而久之,人们便称哈日巴特尔为黑将军,此城便称为“黑城”。
在晨曦之中,黑水城只是一片暗影,的确够黑。随着朝霞的红润的映衬及其淡去,黑水城慢慢地显露着真容。

由于云层浓重,日出几近泡汤。但天渐渐蓝,云渐渐白,我们抓紧时间进城。果然不出所料,城内一派荒凉。

城墙西北角,保存着一座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,城内还有些遗迹,比如官署、府第、仓敖、佛寺、民居和街道的历史之痕依稀尚在。尚在的,还有朝阳的红晕,还有城墙上的沙漠。

据史载,“黑城始建于西夏时期,当时西夏王朝在此设置‘黑水镇燕军司’。公元1286年,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设总管府,并扩建此城,使之东西长470米、南北宽384米、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。”
尽管,现黑水城位于一片荒漠上,但那里曾经草肥水美,是大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。不仅是西夏古国的核心,还是元代河西走廊上的驿站要道。由于,位居古居延海畔,黑水城三面临水、绿洲之中,汉朝在此驻兵屯田。当时,黑水城就是额济纳城。但开荒种地的结果,就是逐渐破坏了这里的植被水土与生态平衡,而最终沙漠化。在此,我领略了什么叫“流沙”。很真切的,沙就那么缓缓地流淌着。

据说,西夏鼎盛时期时,黑水城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,而逐渐变成了一座城市,其经济、文化都很发达。“当时的黑水城内,官署、民居、店铺、驿站、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、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,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。这种情况,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。”
但是,公元1226年,黑水城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血战。至今,黑水城内外都有碎骨偶现,零零散散,半埋在沙土里。其实,后来埋在沙土里的,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文物与文献资料,但自晚清末年开始,不断有俄国、英国、日本等国文物贩子前来盗窃。现在的黑水城,除了几处建筑遗存外,空空如也。




2001年,黑水城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划为居延遗址保护区。近年来,黑水城保护工程启动。我们参观的途中,就不时见到脚手架纵横。但再大的投入,能还原得了当年的黑水城吗?

算了,还是去看怪树林吧!
怪树林也属额济纳旗的达来呼布镇。只不过,黑水城在镇的东南,怪树林在西南。
所谓怪树林,其实就是大片胡杨树枯死之后残骸。据说,这里也曾经是一片茂密的胡杨林,但由于河水改道而致水源断绝,造成胡杨树大面积枯死。因胡杨树“生而不死一千年,死而不倒一千年,倒而不朽一千年”,故枯木形态各异、奇形怪状。

这里,胡杨“陈尸”遍野,树干扭曲,枝条张扬,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,体现着顽强抗争的不屈精神。






漫步在怪树林之中,难免悲喜。生命,就是那么脆弱,也是这么顽强。环境,才是造物主。

这就是大西北,这就是额济纳。这就是历史漫漫,这就是未来迢迢……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