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一片冰心在玉壶
|
|
唐诗赏析《听邻家吹笙》 上一篇 下一篇 | |||
发布者:曹白瑞 | 浏览(554) 评论 (0) | 发布时间:2018-01-12 11:29:15 最后更新时间:2018-01-12 13:56:16 | |||
本作品所属分类:艺术花园 文章类型:普通 | 意见反馈| 推送到圈子 | | 我要举报| 收入我的网摘 |
听邻家吹笙
(唐)郎士元
凤吹声如隔彩霞,不知墙外是谁家。
重门深锁无寻处,疑有碧桃千树花。
“通感”是把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沟通串连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。这首《听邻家吹笙》,在“通感”的运用上,颇具特色。
首句“凤吹声如隔彩霞”,是说笙曲好像从天而降,极言其超凡入神,飘渺如幻,具象地写出“隔彩霞”三个字,来得高妙而生动可感,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,给读者的感觉更加具体。同时,这里的“彩霞”,不是说声如彩霞,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;不是摹状乐声,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,简洁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。
“不知墙外是谁家”,对笙乐虽以天上之曲相比拟,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。诗人当是在自家院内听到隔壁“邻家”传来的笙乐,所以说“墙外”。这悬揣的语气,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,还见出听者“寻声暗问”的专注神态:咦,邻家的吹笙者究竟是谁呢?是谁呢?这也间接地表现出那笙乐的无比美妙和巨大的吸引力。于是,诗人怦然心动,由“寻声暗问吹者谁”,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,欲窥探个究竟。然而,“重门深锁无寻处”,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,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了“天上人间”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,并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。
“疑有碧桃千树花”,末句与首句“隔彩霞”相呼应,这里的“碧桃”是天上碧桃,是王母桃花。灼灼其华,竟有千树之多,何其繁茂绚丽的景象啊!它意味着那奇妙的、非人世间的笙乐,宜乎如此奇妙的、非人世间的灵境。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乐的明媚、热烈、欢快,充满了激情和无限的爱意。而一个“疑”字,写出了诗人如幻如真的感觉,使意象给人以奇幻飘渺的感受。
这首诗第三句紧承第二句,而第四句紧承第三句又回应首句,在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(从“隔彩霞”到“碧桃千树花”)。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,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,而又避免了对音乐本身的正面形容,单就奏乐的环境“别有天地非人间”的幻想,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。这首诗在“通感”的运用上是独具一格,可圈可点的。
|
||
|
湘ICP证010023 版权所有: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 精英博客联系电话 0731-84326220
|